回到清朝做盐商

第五四四章 城下激战

    小小的胸墙根本挡不住英军火炮的轰击。

    虽然英国人因此损失了一些火炮。

    但是缅甸人修筑的胸墙还是被轰的七零八落。

    打开缺口之后,英军终于获得了进攻的时机。

    “王将军,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将敌人放到城墙下面打呢?”伽罗亚有些不解地问道。

    这样在城下战斗必然会增加缅甸军队的伤亡。

    “陛下,是想将英国人拖在这座城下,还是想让英国人另行开辟新战场呢?”王振友不答反问道。

    要想让英国人继续进攻达卡城就要给他们希望。

    王振友倒是担心英国人去开辟新战场,缅甸的南部全是的沿海地带。

    要是英国人留下一部分的兵力牵制达卡,然后派出海军以及主力陆军去进攻下缅甸地区,掏了缅甸王国的老巢就麻烦了。

    现在伽罗亚留在达卡还没有一个目的就是以身作饵希望拖住英国人。

    作为缅甸国王,伽罗亚也不希望战火烧到缅甸内部。

    “王将军,我明白了,这是一种策略,让英国人能够看到希望,让他们不断地进攻,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。”伽罗亚说道。

    “是的,国王陛下,但是这样也意味着王国的军队要承受更大的损失。”王振友说道。

    “为了缅甸王国的未来,这些战士死得其所。”伽罗亚斩钉截铁地说道。

    伽罗亚算是一位年轻而有决断的国王。

    他认准了缅甸今后要发展就必须要占领孟加拉地区,向西扩张。

    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,不仅仅能够得到复兴军的支持,还有一个天然的盟友在边上与自己共同对抗英国人。

    现在不去争夺孟加拉,以后也许就没有机会了。

    “好!国王陛下既然有决心,那我们就一起将英国人给拖死在这里。”

    王振友也是复兴军中第一批提拔起来的军官。但是在国内担任守备部队一直没有捞着什么样的仗打。

    后来他就被调到总参去。

    但是他一直还是渴望能够到一线打仗的。

    这次到达卡的军官团,因为要与缅甸国王直接打交道,所以要有一个级别较高的人带队。

    想着反正能捞着仗打,于是王振友就自告奋勇当了这个领队的。

    这一仗怎么说也是几十万人的大会战。

    本来以为到这里之后会被束之高阁。如果他是缅甸国王的话也不会将军队交给外人指挥的。

    但是出乎他的意料,这个缅甸国王倒是个礼贤下士的。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缅甸的国内缺少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。

    伽罗亚在军事上对王振友非常的倚重。

    缅甸军的军事部署基本上都是出自王振友及其带来的参谋之手。

    但是,即使这样,王振友也还是没有十足的信心抵挡得住英国人。

    因为他现在指挥的是缅甸军队,而不是训练有素的复兴军。

    从昨天的战事就能够穆拉维约夫看出,缅甸王军的基本素质非常的低下。

    跟英军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。

    就连英国人下面的印度仆从军可能都要比他们强一些。

    不过这怎么说也是十万拿着火枪的士兵,而且有一座坚城防护。

    王振友觉得还是有一战之力的。

    战斗已经进行了两天,要塞那边,王振友已经说服伽罗亚,每日趁着夜色派人前去修补要塞。

    虽然这样在夜间划着竹排过江非常的危险。但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。

    要是不对要塞进行修补,这样强度的炮击,要塞根本坚持不了多长的时间。

    通过今天在城下的战斗,王振友感觉缅甸军队在依托城池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跟英军向抗衡的。

    至少今天在面对印度仆从军的情况下,缅甸军队没有落下下风。

    只是在接下来的炮战的时候缅甸炮兵的素质就暴露出来了。

    居高临下面对英军的炮火的时候,也仅仅对英军造成那么小的伤害。

    最后还让对方用火炮毁掉了南门外的胸墙阵地。

    这让王振友非常的失望,白瞎了这么好的火炮卖给他们使用了。

    要是让复兴军的炮兵来操炮肯定不会打成这个样子。

    不过有一点还好,缅甸军队的伤亡再多,王振友都没有心理负担。也就是说他不用操心伤亡的问题。

    只要想着怎么样让英军的伤亡更多就好。

    战斗第二天,英军早上用舰队和陆军同时对达卡城发动突袭。

    英国海军沉没两艘护卫舰,重伤两艘护卫舰、两艘战列舰。

    陆军方面印度仆从军伤亡三千人,英国炮兵伤亡三百人,损失火炮二十一门。

    缅甸军队的两个要塞不同程度受损,沙洲要塞受损最为严重,受损程度超过三分之一。要塞守军伤亡七百余人。南城狙击军队伤亡一千五百人。

    城墙上火炮损失十五门。南城外修筑的胸墙受损严
返回 >> 返回书页 >> 回到清朝做盐商目录

辣妹小说网是分享热门小说的开放平台,所有小说由热心网友上传,如有侵犯版权,请与本站联系,本站将予以处理。
Copyright © 辣妹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.